广东的秋天仍是湿热的很,虽已到了中秋,天气仍不凉爽。此时的张问陶已经住在了广州的驿馆。广州人过中秋喜爱点灯笼,大概是与明月争辉的意思。到了中秋之夜,家家都点起了灯笼,许多人家把灯都灭了,将点起的灯笼挂在墙上、门上,然后在院中或门前摆一张桌子放满月饼、水果。一家人围了一边赏月,一边聊天。小孩子提着灯笼和伙伴们在街巷间开心地到处跑,比着谁家的灯笼更漂亮。 广州知府张道源见张问陶几个月来为办案的事情奔波辛苦,十分劳累。就力邀他一起出来赏月看灯,张问陶推劝不过,便和张道源换了便服,只带了两个府兵,走到街上。 一轮皓月在清碧如海的天上浮动,几朵薄云如纱,一片银光似水。天上月亮是孤寂的,但地上却是繁星落地,万点灯火。只见各色的灯笼都挂在街巷中争艳,五福临门、鲤鱼跳龙门,龙凤麒麟……街上观灯赏月之人熙熙攘攘,十分热闹。 张问陶与张道源走了一会儿,见一家客栈门前落地放着一只灯笼,约摸有一丈来高,分为三层,最上一层一支仙鹤,口里街一封丹书,下边浮云四起,再往下是碧海波涛。因为扎的十分好看,引得众人围观。张问陶见上面落着制灯的年月,是乾隆四十二年八月,不由触动了心思,遂把店家叫过来问道:“这是谁家扎的灯笼?如此的气派。” 店家笑道:“本地人可没有这么好的手艺。二十年前,一个扎灯笼的老板带着伙计路过广州,就住在小店。一问起来,正是河南有名的灯笼刘。正巧快过中秋了,我就请灯笼刘扎个落地大灯笼。这么一扎起来,还真是出彩!我就免了他的店钱,另添了五两银子。” 张道源笑道:“五两银子加几个人的店钱就得了一个镇店的宝物!店家你可占了大便宜啦。” “可不是!说起来这个灯笼还真是广州头一份呢。不过灯笼刘也没有吃亏,在小店里还凭空得了一个小儿媳呢。” 张问陶眼睛一亮,连忙问:“怎么得的?是谁家的女儿?不是捡的吧?” “客官您可猜着了,就是捡的。那天大概是九月中旬的时候,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我店里乞讨。那天正下着雨,我瞧这女孩淋的浑身湿透,一身的泥巴,十分可怜。就让内人带她洗了个澡,又安排她和伙计吃饭。恰巧灯笼刘看到了,他看这女孩长的挺水灵,问是不是我的女儿,有心要认个亲家。我说:‘是个小乞丐,看她可怜,刚刚收留到店里。您要真是有心为善,就把她领走吧,可要好好待她。’” 张问陶伸手从怀中摸出一锭银子,约有五六两重,塞到店家手中问道:“这位掌柜贵姓?我姐姐的女儿就是那一年在清远县丢的,离着广州不远,可能就是这个女孩呢。还请您给指点一下。” 店家见是寻孩子的,又给了五两足色纹银,也想顺水做个好人,问道:“可是眉心有颗红痣?” “正是,那年她只有九岁。” “那说不定就是啊。你只有去找灯笼刘啦。灯笼刘名气大,倒是不难找,就在河南开封府。到了那儿一打听,谁都知道。”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