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年家里赚了些钱,钱存在家里,也没什么用处,罗五娘就劝说刘旺根,让他去镇上寻了两个商铺买了下来,自己做点不买卖也行,租给别人做生意也行,也能赚点钱,好过存着钱不花用,留着贬值,虽然这里的通货 没那么厉害,有备无患总是好的。 刚开始刘旺根还有点拿不定主意,但是经不住罗五娘的劝说,后来也同意了,在镇上寻了好久,才找着这两个价格比较便宜的铺子买下,如今两年多时间过去了,铺子的成本已经收回来,现在每个月收到的铺租,全都是净赚来的,日常花费,用不了这么多,余下的都存了起来,刘旺根尝到甜头,心思也活络了起来,前几天还在跟罗五娘商量着,是不是再去寻一两个铺子买下来。 罗五娘觉得这是个好现象,有投资才会有回报,你要是死抓着钱在手上,那就从始到终,都只有那点钱,能将小钱变大钱,那才是本事。 当然了,刘旺根的这个提议,罗五娘是支持的,只是又适当的引导了他一番,买铺子,也只是诸多赚钱项目中的一项,不防将目光放宽一些,看一看别的什么项目,说不定也会有些赚头,刘旺根当时听着,若有所思。 罗五娘明白,刘旺根这人是老实,但是也不是笨人,只是长期在这个环境生活,目光自然不太长远的,好多事情无法触及,自然想象不到,罗五娘比他多了阅历见识,时不时的提点他几句,刘旺根自身领悟力也较强,得人指点,加上时不时的去镇上,跟那些生意人打些交道,近三十的年纪,人也变得更加沉稳老练起来。 家里有了不少的收入,按理说,一家人就是不种地,全家搬去镇上生活都没有问题,但是刘旺根舍不得家里的地,或许是庄稼人对地天生的痴迷,刘旺根对种地,很有热情,也或许是他不忘本,就算有钱了,也不愿意搬离村子,对于这个问题,罗五娘没有去探询过,她也不愿意去镇上住,村子虽然偏僻,买东西什么的都不方便,但是村里宁静,空气好,鸟语花香的,出门见到的都是熟人,无聊的时候,拉着谁都能说上半天话,家里有什么事,招呼一声,大家都来帮忙,而且孩子出门玩,满村跑,也不怕有拐子给拐走了,去了镇上,哪还敢这么放心的让他到处跑,没听说那个叫什么英莲的,不就是给拐子拐走的么?好好的小姐命,变成了苦命丫环。 当然啦,张氏也舍不得离开,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子,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什么人际关系还得重新建立,你要是不想去跟别人认识,那就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着,张氏觉得,自己一个老太婆子,实在没那个精力,还是在村里,守着几亩地过活的好,精神好时,就去找几个老姐妹说说话,或是在村里闲逛两圈,自在得很,在说了,去镇上过活,一个月的花费都不少,虽然现在家里日子好过了,但是她节俭惯了的人,也没有想过要大手大脚的去花钱。 一家三个大人都不愿意搬家,所以依旧在村里住着。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